築金柑產業改造的追夢者:宜蘭縣礁溪鄉果樹產銷班第六班
生鮮金棗早年在市場上已有販賣,主要是以賜果供神之用,且金黃果實加翠綠葉片,美觀又吉祥。因當時金棗生產主要目的是加工為蜜餞之用,金棗果皮很甜但果肉很酸,很少被用來鮮食。
民國85年青果合作社經理李念宜曾經試圖打破農曆初一、十五拜拜之用,開發成為常態性鮮果的市場,可惜只推動2年被調職之後就停擺。
李念宜退休後以回饋家鄉的心情,憂心金棗產業的衰退沒落,在95年、邀請台大園藝系陳右人教授的協助,96年、再得柑農林庭財的配合,在「金柑產業改進計劃」、「金棗產業升級構思」下,開始以「鮮食金柑」追築「金柑產業改造」的夢旅。
(1)社群組訓的推展:
民國95年輔導青果合作社的唯一金棗產銷班,後來實際參加試驗計劃只有兩位實質參與,次年就停止輔導。
民國96年另在礁溪林美地區組一產銷班成形,到民國97年4月核准成立「宜蘭縣礁溪鄉果樹產銷班第六班」。
共同運銷:97年開始。
該班民國98年6月通過「吉園圃」標章驗證,也是全台灣唯一的,以確保消費者吃的安全。
共同採購:98年開始。
該班今(99)年在宜蘭縣政府支持下,全體班員參加「產銷履歷」認證的行列,以讓消費者吃得「健康、安全、幸福」為目標。
(2)生產技術的改進:
金柑花期調節之選樣與修剪:96年辦理。
土壤、葉片分析、有機肥料使用:96年開始,每年辦理。
修剪、草生栽培等田間管理:96年開始。
加強病蟲害防治(整合共同採購):97年開始。
坫木及新品種試驗觀察:97年及98年開始。
雜草抑制蓆覆蓋示範:97年開始。
疏果試驗觀察:98年開始。
貯藏觀察:98年開始。
機械化分級機試驗觀察:98年開始。
果醬製作研習:98年辦理。
有機肥大量使用:99年開始。
採收後處理研究:99年開始。
|